AP 历史考试中的 DBQ(Document-Based Question)堪称难题 “终极大 Boss”,攻克它需在阅读理解、逻辑思维、书写速度、材料分析等多方面发力,以下是助考的六大关键要点:
一、严谨审题:
拿到题目务必冷静,仔细研读问题(prompt),精准把握题目要求,就像 “搞清楚剧本再演戏”。比如,若题目聚焦 “19 世纪工业化的影响”,就不能错写成 “19 世纪工业化的背景”。此时,圈出时间范围、主题、动词(“分析”“比较” 等)这些关键词至关重要,它们如同出题人留下的 “藏宝图”,指引答题方向。
二、借鉴 LEQ 写法驾驭 DBQ:
三、以侦探视角剖析材料:
接触材料时,需像侦探般深入挖掘,而非单纯 “抄作业”。要思考作者身份(农民、皇帝、学者等)、写作背景(和平或战乱年代)、材料立场(是否 “带节奏” 或客观陈述)以及目标受众(朝廷官员、村口大爷之类)等诸多因素。特别提醒,要保持批判性思维,不被材料 “PUA”,例如贵族言论可能受阶层局限,受害者抱怨或许带有情绪色彩,要让阅卷老师洞察到你清晰的思考辨析能力。
四、巧用材料对比分组:
考试时间与字数有限,高效表达是关键。可在同一段落内对两个及以上材料类比或对比,挖掘它们因何 “吵架”(存在差异)或 “握手”(具有相似性),避免重复阐述。进阶做法是对比材料时间线,梳理历史演变(Change Over Time)轨迹。
五、规范引用材料:
引用材料内容或观点时,需表明作者、职业及材料类型,并在分析末尾注明文档号(如 Doc. 3),坚决杜绝直接引用原文,要做 “高情商整合型选手”。同时,引言和结论部分是展现主要观点与总结的 “黄金地段”,不宜使用材料,段落的起始与结尾也应避免以材料填充。
六、最大化利用材料资源:
考试虽规定使用 7 个材料中的 4 个以上即可,但尽量全部运用。这既能全方位展现丰富的历史背景,增强论点说服力,又能向阅卷老师彰显你对多个文档的快速理解、灵活运用与综合统筹能力。不过,需注意 “用全” 不等于 “滥用”,若时间紧迫或对部分材料理解存疑,应选择性整合,避免 “为了用而用”。
总之,DBQ 并非不可战胜,关键在于平时勤加练习,熟悉答题节奏,锻炼学术 “肌肉”,如此才能在考场上笔锋稳健、思维敏捷,成为阅卷老师眼中的 “绝世高分选手”。